據Wind數據統計,2011年中報中,美邦服飾的存貨周轉天數是243.31天,而去年同期是110.69天;森馬服飾存貨周轉天數是103.22天,去年同期是72.87天。在港股上市的李寧公司和中國動向,今年上半年由于存貨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,李寧公司收入同比減少4.8%,中國動向收入則大幅跳水45.1%。
庫存增幅超過收入增幅
不只是李寧和中國動向面臨存貨問題。今年上半年,特步的存貨金額為8.87億元,去年同期為4.63億元,增幅約為92%,其中成品一項,存貨金額達到4.74億元,與去年上半年的0.84億元相比,前者是后者的5.64倍。
“從今年中報來看,品牌服裝行業(yè)匯總的庫存增長幅度已經超過了銷售收入的增長幅度。”張斌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,“服裝行業(yè)在經歷了2009年以來的高速增長以后,以今年5月份為分水嶺,已經開始出現了下滑的現象。此時,國內品牌服裝行業(yè)在瘋狂擴張后,產能過剩現象逐步顯現。”
以體育服裝品牌為例,市場分析人士馬崗統計,從2006年到2009年,李寧的門店數從4297家增加到7249家,凈增加2952家,安踏的門店數亦凈增加2483家,門店數的大量增加支撐了本土體育用品企業(yè)業(yè)績高速成長。
“中國的企業(yè)覺得喪失了市場份額就像企業(yè)要死了一樣,因此一直在拼命跑馬圈地,但少開店鋪不等于銷售收入就會降低。”張斌表示,“隨著競爭加劇,勞動力成本上升,以前那種瘋狂擴張、高增長的模式已經很難復制。”
“前期過度擴張,產品同質化嚴重,尤其是體育品牌,像李寧、中國動向等,去掉商標以后很難看出區(qū)別。”張斌表示,“中國服裝高增長時期已接近尾聲,一線城市甚至出現飽和的跡象,全行業(yè)的整合已成當務之急。國內品牌服裝企業(yè),必須要降低產能、轉變思路、發(fā)展個性,才能提高銷量,保持高增長和高利潤。”